廈鎢新能源IPO或存硬傷:依賴政府補助“輸血”、資產負債率高企等問題頗多
發布時間:
2021-09-15
近日,上交所正式受理廈門廈鎢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廈鎢新能源”)科創板上市申請,廈鎢新能源開啟科創板沖刺之旅。公司擬募資15億元用于年產4萬噸鋰離子電池材料產業化項目。
近日,上交所正式受理廈門廈鎢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廈鎢新能源”)科創板上市申請,廈鎢新能源開啟科創板沖刺之旅。公司擬募資15億元用于年產4萬噸鋰離子電池材料產業化項目。
公開信息顯示,廈鎢新能源主營業務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主營產品有鈷酸鋰、鎳鈷錳三元材料等。
業績波動劇烈依賴政府補助“輸血”盈利能力堪憂
據招股書,2017-2019年,廈鎢新能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11億元、70.26億元、69.78億元,2018-2019年營收增速分別為66.84%、-0.69%。2017-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1.73億元、0.82億元、1.43億元,2018-2019年凈利潤增速分別為-52.88%、74.62%。明顯發現,不管是公司營收還是利潤,公司業績發展波動劇烈,極為不穩定。
公司即使擁有大體量的營收,利潤表現卻不盡人意,盈利能力不足問題凸顯。
觀察發現,2017-2019年,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2.34%、10.01%、7.76%,處于持續下行的狀態,同期行業平均值為17.03%、15.05%、15.80%,公司毛利率顯著低于同行表現,不知處于同一行業影響下的產品毛利率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近三年來公司的鈷酸鋰、NCM三元材料產品單價也在連續下滑,作為廈門鎢業剝離拆分的子公司,背靠實控人福建省國資委,客戶群體質量較高也十分穩定,為何公司議價能力嚴重不足?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均面臨極大的需求退坡壓力以及降成本壓力,公司利潤空間有可能被進一步擠壓。對于產品價格下降的影響及應對計劃,公司可否回應。
京達君進一步分析發現,2017-2019年公司核心產品NCM三元材料產能利用率都在90%附近,可是到了2020年上半年出現了急劇下降,產能利用率僅為38.23%,在產能相同的情況下,利用率為何出現斷崖式下滑現象?
此外,2017-2019年,廈鎢新能源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2035.54萬元、772.1萬元、9037.76萬元,政府補助占當期凈利潤的比重分別為為11.73%、10.59%、63.32%,2019年占比竟然超六成,不禁想問2019年凈利潤增速由負轉正,是否單純依賴政府補助“輸血”?若政府補貼完全退坡后,公司業績會變臉嗎?
研發成果“顆粒無收”主營成本金額高企
2017-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7,259.24萬元、33,234.48萬元、24,542.65萬元和10,039.6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僅為4.10%、4.73%、3.52%、3.27%。同時,研發費用率也略低于同行業公司平均水平。
鋰電池正極材料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研發投入是企業生長關鍵,可廈鎢新能源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不足5%,為何研發投入勁頭不足?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公司已取得27項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2項。但仔細觀察發現,公司22個發明項目都是受讓所得,還有5項目是原始所得。統計發現,2017-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科研經費總計為82076.02萬元,截至目前,仍沒有一項是屬于自己研發成功的專利技術,研發投入產出轉換效率令人難以接受。
除了研發方面顆粒無收,公司近三年在主營業務成本金額不斷攀升。2017-2019年,廈鎢新能源主營業務成本分別為36.27億元、62.62億元、63.84億元,其中直接材料成本分別為占同期主營業務成本的比重分別為92.84%、91.19%、90.15%,占比均超90%以上,直接材料價格波動將對主營業務成本產生較大影響。
據招股書,廈鎢新能源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中,對鈷、鎳和鋰金屬鹽消耗量最大。廈鎢新能源自詡“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同行業中鈷需求量最大的企業之一”,由于中國鈷資源缺乏,所需鈷原材料對外依賴程度高。
鈷屬于小金屬,價格波動性較大。鈷產品的價格除了受供需影響外,還受地緣政治、氣候、災害等因素的影響,如果發生不可預期的事件,將可能導致鈷價格大幅波動,從而增加企業經營風險,公司本就面對高企的材料成本負擔,若原材料核心產品鈷出現供應短缺或價格暴漲,對經營業績產生多大程度的威脅與沖擊?公司有生產成本控制預算嗎?
資產負債率高企是否“埋雷”?
2017-2019年,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49,924.03萬元、88,107.90萬元、65,959.57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1.85%、12.54%、9.45%。2017-2019年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123,321.33萬元、159,023.09萬元、85,994.21萬元,占當期資產總額的比例分別為32.68%、28.66%、16.08%。
可以發現,公司應收賬款和存貨金額雖在2019年有所回落,但兩者規模仍相對較大并處于較高的水平,這對公司流動資金帶來一定壓力。如何提升回款速度、管控存貨風險,是公司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再來看資產負債表,2017-2019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0.67%、85.40%、70.68%,處于較高水平。公司自有資金無法滿足生產經營規模快速增長帶來的對營運資金及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主要通過銀行借款、關聯方借款等債務融資方式籌集資金。
2017-2019年,公司財務費用分別為4,232.25萬元、11,309.75萬元、11,373.89萬元,費用增長主要是公司借款總額增加導致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梳理發現,廈鎢新能源近年來資金面并不樂觀,由此帶來的高昂利息或讓公司資金運轉更加艱難。
通過查詢2020年半年報,公司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分別為17.67億元和1.99億元,合計近20億元,而目前廈鎢新能源的現金余額,僅有3.36億元,相差5倍不止。
公司采用了極高的資本杠桿去撬動規模,財務安全和資金問題凸顯,一旦市場出現波動,賬面資金不夠償還,是否存在短期償債風險?
如此大膽的背負高額債務,高杠桿擴張運營模式風險凸顯,另本次募資中有6億元用來補充流動性,是否資金鏈已經出現了窟窿急需資金流不得而知。
客戶集中度高第一大客戶ATL既是客戶又是供應商
2017-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向前五大主要客戶銷售合計金額分別為371,777.27萬元、654,280.24萬元、637,070.31萬元以及275,156.86萬元,分別占當期銷售總金額的88.28%、93.12%、91.30%及89.56%。
ATL公司連續三年都是廈鎢新能源的第一大客戶,近三年對其銷售收入占營收比重均在50%左右且持續提高。
ATL為全球3C鋰電池龍頭企業,比亞迪、松下等客戶是全球動力電池領域頭部企業。一方面,公司如何維持與ATL、比亞迪、松下等公司穩定的合作關系,將直接關系到其持續盈利能力和未來業績。另一方面,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未發展不確定性極強,未來如果主要客戶因為市場低迷等原因使其自身經營情況發生變化,導致其對公司產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公司是否需要持續不斷的拓展新的客戶和市場?
此外,觀察發現,2017-2018年,第一大客戶ATL在此期間也是公司的第一大供應商,具有客戶、供應商雙重身份。
一家公司同為客戶和供應商,或許跟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行業的業務分工有關,但是總體來說,這種現象容易產生財務問題。
一方面涉及會計核算問題,應該采用全額法還是凈額法來核算,這個對公司的收入、成本甚至費用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另一方面,這種現象也容易對財務業績進行跨期調節。那么,公司與ATL公司的采購及銷售價格如何確定、是否公允?可否給予回應。
與關聯方頻繁發生拆借資金、轉貸行為是否涉嫌利益輸送?
在2017-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期間,公司從間接控股股東冶金控股共拆借113500萬元、從間接控股股東稀土集團共拆借60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公司年產10,000噸車用鋰離子三元正極材料產業化項目。
此外,2017-2019年,公司存在向控股股東廈門鎢業及其控制的下屬企業臨時拆借票據用于支付供應商采購款,共計約154521.69萬元,其中2017-2018年相應的票據拆入金額較大。
如此頻繁的從關聯方拆借資金是否存在一定的利益輸送有待觀察。
此外,公司還存在令人唏噓的關聯方轉貸行為。
2019年廈鎢新能源通過廈門鎢業,從建設銀行廈門海滄支行和農業銀行廈門滄海支行共獲取5.40億元流動資金貸款進行周轉,周轉后的銀行貸款用于支付貨款等生產經營活動。
而觀察發現,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廈鎢新能源向其控股股東廈門鎢業采購材料金額僅為7718.20萬元,為何托付轉貸5.40億元,采購額遠低于轉貸金額,部分轉貸是否具備真實交易背景,真相也不得而知。
相關新聞